
7月1日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,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,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,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,释放国家层面“反内卷”新信号。实际上,3月份以来,“反内卷”一直是个高频词,这场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的“反内卷”行动,不仅正在重构产业竞争逻辑,更在大宗商品市场掀起涟漪。
那么,如何看待本轮“反内卷”?“反内卷”对有色金属市场影响几何?
当前,我国有色行业深陷“内卷”困局,而“反内卷”为行业破局注入新动能。 分析师顾冯达分析认为,有色行业的“内卷”本质是资源端与制造端结构性失衡的产物。我国镍、钴、锂等关键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超70%,下游加工产能却占据全球80%以上份额,这种“两头在外”的格局,导致企业陷入“越亏损越生产”的恶性循环。
为打破这一困局,“反内卷”从多维度发力。在资源端,强力推进“增储上产”战略,五矿资本等企业已启动深海采矿商业模式研究。顾冯达表示,当前铜精矿加工费(TC)跌至历史极值,引发国内冶炼厂联合减产,矿端紧缺压力加速向锭端传导。
制造端的革新同样关键。据顾冯达介绍,能耗与碳排放门槛已成为淘汰低效产能的“利剑”。电解铝吨铝电耗强制降至1.3万度以下,推动产能向云南等绿电富集区转移,水电铝成本降幅达2000元/吨。同时,政策引导企业转向高压铜箔、航空航天铝材等高附加值领域,推动产业向“高精尖”升级。
需求侧结构性变革已显现积极信号。电网投资同比增速为20%,光伏用铜量环比跳升18%,有效对冲了地产链需求弱势。顾冯达进一步表示,“反内卷”将持续强化新能源、特高压等高端领域需求,推动消费模式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技术驱动”转型。
政策催化下,有色金属定价体系重构为“资源为基、金融为翼”的期现融合机制。针对产业突围方向,顾冯达提出明确路径:未来需聚焦“资源自主+技术壁垒+绿色认证”战略。资源自主化攻坚方面,西藏铜资源基地建设提速,玉龙铜矿三期获批后新增20万吨年产能,2025年再生铜占比目标提升至35%;高端材料进口替代方面,重点发展半导体用4N级超高纯铜、新能源车一体化压铸铝合金等“卡脖子”产品;绿电自供增益方面,企业碳配额收益有望贡献超10%的业绩弹性。
中国(香港)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认为,长期来看,有色金属产业结构将持续优化,高端产能加速扩容,低端产能有序出清,生产工艺加速迭代升级。
针对政策实施中的潜在挑战,王红英提醒,部分企业可能因自身经营压力或地方政府税收考量,减产意愿不足。对此,需坚持高质量、绿色发展导向,坚决淘汰低端产能,构建统一的监管标准体系,同时推动企业深度融入产业链,强化协同发展。
|